一个将过程方法运用于现场审核的实例--我的内部发言稿
一个将过程方法运用于现场审核的实例--我的内部发言稿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一个将过程方法运用于现场审核的实例● 江南
不管企业是否宣贯标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已客观存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之中-这点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
过程审核方法带给我们和企业的好处众所周知。如果在审核时能遇到企业的体系文件是遵循过程方法编制的,这将给我们运用过程方法实施审核带来莫大的方便-可是这种机遇实在太少。
如果我们在审核时遇到企业的体系文件是按ISO9001条款编制的,我们如何运用过程方法进行审核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审核中不管是审到哪个过程,我都遵循PDCA思路:先审策划,再审实施……。
以下是我今年在某企业运用过程方法实施审核时的记录片断(遵循保密原则已将可能涉及的企业信息和部分流程信息作删减)。愿与大家一起讨论。
这里显示的是审核产品实现过程之策划时的记录。先天晚上我认真阅读了企业按标准条款编写的质量手册,第二天审核生产技术部长时与之交谈询问核实作出了这些记录。紧接着审策划的实施时就涉及到营销部主控之与顾客有关的过程(含产品交付过程)、供应部主控之采购过程、生产技术部主控之生产过程以及伴随产品实现全过程而产生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
按过程审核时,为了兼顾部分案卷评定专家按条款评定的习惯确保审核案卷在技委会评定时的工作效率,需在审核过程时同时写上涉及到的条款号。例如审核生产技术部主控之生产过程时可能涉及到的条款号有:4.2.3;4.2.4;5.5.1;5.5.3;6.2;6.3;6.4;7.5.1;7.5.2;7.5.3;7.5.4;7.5.5;7.6;8.2.3;8.2.4;8.3;8.4;8.5。但此时满足策划的符合性记录就可以很简洁了。 又见江南老师高作了(如上)
现在审核员的审核方法大多是部门V条款的审核方法
江南老师应给大家在审核(包括内审)中的思路有一定启发
但江南老师,如果审核组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这个过程如何协调 过程方法,对我们来说,还象水中花啊,上个月的内审,我要求审核组按过程进行审核,结果大家一脸茫茫然,竟然罢审,没办法,只好找来总工和副总裁分别担任两个组长,按生产许可证那一套套完成了内审,我到现在都还没郁闷完呢。。。 过程方法在实施上确实有需要探讨的地方
江南老师的高作可得到一点提示。
如果是内审,我想策划好一点,把检查表编好可能实施方便点 不错不错,老师说得好 不知文件最后的表格是否是江南老师现场做的审核记录?确实非常详细。说实话,很多企业的质量计划也做不到这个程度。 以下是引用无锡安心在2005-11-9 17:38:54的发言:
不知文件最后的表格是否是江南老师现场做的审核记录?确实非常详细。说实话,很多企业的质量计划也做不到这个程度。
今天刚从外省另一个铸造企业审核归来,迫不及待的上网与安心老师、与大家一起交流。
这是个很不错的企业。而这个企业“产品实现的策划”之审核也花了我好几十分钟,因为企业连现成的生产工艺流程图都不能提供(但关键流程都有指导生产的工艺文件和监测记录),我一边询问流程一边画,然后和他们一起讨论流程图和实际流程的吻合性、每个过程的人机料法环测之安排。这个条款的记录格式及其详细程度与大家在上面所看到的非常接近。但后面的审核速度很快,记录很简洁。
巧得很,我们认证中心的内部刊物发我们所认证过的企业,而这一期上刊登了我的这篇发言稿。到末次会议前我与企业领导交流时,企业生产、技术、质量一肩挑的常务副总对我说,他看到了我的文章,觉得我的这篇文章思路对他抓生产质量都很有帮助。我笑说:我审你们企业,留下的记录也是这样的啊!一边说,一边破例将我的审核记录翻给他看……。
这种格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QC工程图”。
我以前为小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时,这种“QC工程图”是一定要指导企业作的。这种“QC工程图”很受企业欢迎。
以下是引用竹木一在2005-11-3 16:09:29的发言:
江南老师,如果审核组分为两组(或两组以上)时这个过程如何协调
一方面审核时间很紧张,不可能在现场再花时间用于审核方法和思路的交流探讨,另一方面每一位审核员都有自己的习惯,即便我当组长也得尊重各位,绝不会提出一定要用过程方法进行审核的要求。
何况,我们技委会的几位阅卷老师也是习惯按条款要求阅卷。
所以,两种方法自由选择,我根本无需协调。
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