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监委负责人就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发表看法指出
国家认监委负责人就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发表看法指出SA8000认证目前不宜广泛推行
(摘自2004年10月12日《工人日报》第二版头条)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大量刊登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特别是SA8000的文章,其中一些说法不切实际,让企业误解:似乎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就是SA8000认证,SA8000将成为我国新的企业管理“潮流”。对此,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日前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并非SA8000,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问题,应理性看待,积极应对。我国政府和授权的认可机构尚未把SA8000认证工作纳入监管范围,目前在中国还不宜广泛推行此项认证。
泊来的社会责任机制
据了解,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它包括环保、劳工和人权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导致消费者的关注点由单一关心产品质量,转向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劳动保障等多个方面。消费者通过“购买权利”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加工工厂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工待遇,保护环境。一些涉及绿色和平、环保、社会责任和人权等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舆论也不断呼吁,要求社会责任与贸易挂钩。迫于日益增大的压力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欧美跨国公司纷纷制定对社会作出必要承诺的责任守则(包扩社会责任),或通过环境、职业健康、社会责任认证应对不同利益团体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时,往往通过工厂检查的方式对供货方的生产能力、规模条件及安全生产是否满足要求进行判定。同时,对分供方和供应链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一些行业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行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制定了各自的守则。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这样的守则已经超过400个。
由此,有的工厂一年之内甚至接受30多次不同客户的检查,企业发展困难大大增多,成本大为提高。因此,企业和消费者都希望制定一个类似ISO9000标准的、通用的社会责任标准,建立一套通用的评价机制,以减少企业负担。
国际标准制定与否仍存在争议
截止今年2月,全球只有354家企业获得认证,其中中国企业54家。
今年6月20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瑞典召开了社会责任会议,来自66个国家的355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多数代表认为目前不应制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而应制定指导性文件。
盲目实施将增加产业困难
盲目宣传企业实施SA8000认证,会给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更多的困难。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口企业因为没有通过SA8000认证而不能出口的事例尚未发现,但由于不能满足国外采购商对加工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通常是第二方评价或认证)而影响出口的情况时有发生。54张SA8000证书与获得ISO9001管理体系的约13万张认证证书相比,仅仅是个小数目。对于SA8000,应结合国情,按照政府引导、妥善应对、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原则开展工作,趋利弊害,避免盲目随从。
据悉,根据有关法规,国家认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就社会企业责任标准的制定以及如何开展认证等问题提出原则意见。
页:
[1]